北京师范大学MPA师生开展“城市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专题调研

日期:2025-07-10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垃圾处理成为城市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北京市海淀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能源发电厂承担着海淀区大量生活垃圾处理任务,通过焚烧发电实现垃圾“变废为宝”,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2025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春秋老师带领28名2024级MPA学生赴海淀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能源发电厂开展“城市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专题调研。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实地了解生活垃圾处理的工艺流程与技术应用,发电厂的节能高效运营管理、绿色生产与循环利用经验等,研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垃圾分类、风险管理、应急安全管理、专业人才培育、节能循环利用、部门协同、政府-企业-居民-自然关系等现实问题。本次实地调研、参观学习、座谈交流,有助于MPA学子将课堂所学与实际应用对照,理解政策工具、制定与执行,领会公共管理的关键要素,提升公共管理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城市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案例与实践依据。


海淀区再生能源发电厂有效践行3R原则(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对北京海淀区的生活垃圾处理与循环利用起到关键促进作用,为构建海淀区“低碳、循环、绿色”的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注入核心动能,助力区域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目标与资源利用效益的双重提升。该厂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大工村的海淀循环经济产业园内,四周青山环绕,风景宜人,总占地22.75公顷,总建筑面积6.31万平方米,日处理生活垃圾2100吨,年处理垃圾总量约79万吨,年发电量约2.6亿千瓦时。该厂拥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垃圾渗滤液和废水处理、炉渣暂存区等完善的环保设施。烟气处理采用多项双重组合工艺,排放指标优于国家标准,达到欧盟2000/76/EU标准。


北师大MPA调研团队的此次调研是一场关于城市垃圾处理工艺的“微观宇宙”探索之旅。在再生能源发电厂展厅内,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发电厂的基本情况、垃圾处理的全流程、渗滤液“零排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先进工艺与技术应用等。从街头巷尾标准化配置的分类垃圾桶,到穿梭于城市脉络间的密闭式垃圾清运车,再到园区内吞吐万千的资源化处理车间,城市垃圾处理的全链条在眼前徐徐铺展,每一个环节如同精密齿轮般咬合运转,秩序井然。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调研团队登上五层展区俯瞰厂区全景。在观摩垃圾吊操作室时,看到垃圾池上方的机械臂即垃圾吊或垃圾抓斗,单次抓取量可达十吨,可以精准插入堆积如山的垃圾池,瞬间抓起小山般的垃圾投入焚烧炉。

随后,讲解员带领调研团队来到渗滤液处理中心,讲解并展示了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全过程。垃圾渗滤液是垃圾中的水分发酵后所产生的液体,含有大量有毒物质。该厂配有渗滤液处理设施,采用“厌氧+膜生化反应器+纳滤+反渗透”工艺组合处理垃圾渗滤液。垃圾堆放产生的渗滤液经过处理后,成为厂区循环利用的中水,焚烧后的炉渣经过处理也能作为建筑材料使用。垃圾处理中产生的沼气用于锅炉燃烧,使环保能源得到充分利用,形成“资源回收—循环利用—能源再生”的绿色闭环。


在座谈环节,调研团队与发电厂总经理助理王鹏和生产技术部部长江兴涛进行了深入交流。调研师生积极踊跃开展了互动式、多角度讨论。研讨内容主要涉及如何更精准地开展垃圾分类与执行垃圾分类条例?如何有效应对垃圾处理设施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与风险预警机制?如何有效开展应急安全管理?怎样建立产学研一体的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如何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垃圾资源利用的节能增效?如何建立高效协同的生活垃圾管理与监管机制?如何增加发电厂与居民的彼此理解与互信?怎样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垃圾处理新生态?

      此次调研,北京师范大学MPA师生走出校园、走进实践,在海淀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能源发电厂的沉浸式学习中,既触摸到了城市垃圾处理的“硬核科技”,也深切体会到公共管理在城市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这场理论与实践的思维与交流碰撞,既加深了MPA学子对城市环境治理复杂性、技术性、创新性、可持续性的理解,也为海淀区生活垃圾处理与循环利用等环保经验的提炼和推广提供实践样本。



撰稿:邱少煜、郝笑寒  

摄影:邱少煜.             

审核:李春秋 李鸽 严宇